佚川

AMNH680

几段远远称不上是愉快,甚至让人觉得难堪的童年



第一个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。如果说过去或者现在的相当一批的年轻父母相信市场的价格定位,相信竞争带来的“优胜劣汰”,那么他们试图在自己财力范围内选择更贵的教育“消费”的行为,都是非常好理解的。
这是个优渥的犹太家庭。优渥到什么程度?母亲拥有一家进出口公司并教导绘画,而父亲做纺织品生意,一战时期给军队供应军服内衬。长子出生后,母亲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照顾孩子身上,将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上流家庭后代该有的模样,聪慧、谦逊、有礼、正直。后来因为感觉他不善交际,为他报了一个夏令营。
就是在这个夏令营里,男孩站出来指出其中一些人行为不当(例如讲黄色故事),于是他被半夜揪出来围殴,“严刑拷打”,剥光了他的衣服,并在他身上抹上绿色油漆,让他光着身子冻了一夜。
这个人是朱利叶斯·罗伯特·奥本海默。他以“曼哈顿计划领导人”以及“原子弹之父”的身份被世人牢记,但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他幼年的遭遇,以及青年时期因为严重的抑郁症,剑桥期间曾试图伤害他人、或者伤害自己。

第二个例子是一对兄弟。先说弟弟。弟弟始终拒绝在家里摆放父亲的照片,并且坚信这个男人毁了他的一生。怪异之处在于他的父亲在自己的家庭之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勤勉、努力、极其尽职尽责的好教师。这种精益求精的心态带被父亲带回了家庭,他会再早餐上桌到时候就给自己儿子上这一天中的第一节法语课,这样的作为,对一些在教育上敷衍塞责的家长来说可能已经是让人脸红的榜样了,但对于年轻的狄拉克来说则变成了噩梦。他因为家庭里诸如此类的严苛要求变得沉默寡言、极其不擅长社交。他是个聪明人,他曾经和奥本海默是同学甚至朋友,他不理解对方在文学上的体悟,他后来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,但父亲的阴影始终盘亘,从来没有消失。

而他的哥哥得到了父亲同样的高标准的要求,并且发现自己拥有一个极其优秀的兄弟。兄弟两人从小时候的亲密无间逐渐变成了彼此间的疏远以及嫉妒,直到菲力·狄拉克服毒自杀。
那时候的狄拉克还没有从学校毕业,他返回家乡,“吃惊地”发现他的父亲崩溃了。

第三个例子是贝多芬。在说贝多芬之前,要提一下莫扎特以及莫扎特的父亲莱奥波德·莫扎特。发现儿子拥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之后,他计划并安排了一系列的演出。一些人谴责他是在虐待、是在敛财,另一些人看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关心,还有一些人开始在自己孩子身上动心思。
这里面就包括若干年后的约翰恩·贝多芬。

这是路德维希·贝多芬的父亲,他也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了闪光点,这个已经染上酒瘾的酒徒立刻想到了莫扎特的父亲。

邻居们永远忘不了小路德维希对着钢琴键掉泪或者挨揍的一幕。贝多芬的琴艺在棍棒下进步了,但是他的性格暴躁,拼写极为糟糕,虽然有较高的文学欣赏能力,但是诵读困难;11岁辍学,一辈子没学会乘法和除法。

他因为幼年的伤害而重视亲情,但手段粗暴而固执。弟弟患肺结核之后他争取了侄子卡尔的监护权,卡尔在伯父和母亲的激烈的争吵中艰难成长,精神脆弱。贝多芬最终让卡尔的亲生母亲失去了监护权,几乎不允许卡尔离开自己视线,最终卡尔宣布想要参军,贝多芬怒气冲天,1826年夏天,卡尔在重压之下精神崩溃,朝着自己脑袋开了枪。

幸运的是一枚子弹打偏,另一枚卡在颅骨中,没有伤及大脑。这次他坚决要去军队了,贝多芬无法阻止,心碎,疾病缠身,没有活过第二年的夏天。



评论(44)

热度(875)
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